1946年初,刚刚结束完一场军事会议的周恩来回到办公室,助理就突然走了进来。
“周书记,这里有一封给您的信件”助理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信封放在了桌子上。
周恩来简单扫了一眼,信封上既没有姓名、也没有发信地址,倒是让他有些疑惑。
“给我的信?”
简单嘀咕一声之后,周恩来便拆开信封,开头的第一句就让他心头一紧。
“翔宇吾兄,自哈尔滨一别,弟同宇甚是思念。”“翔宇”,是周恩来的字。
而“同宇”,则是周恩来的亲弟弟、周恩寿的字。
原来,这是一封周恩寿给周恩来的信,信中全都是自己对重新加入革命队伍的渴望,并且希望哥哥能够给予自己帮助。
展开剩余90%等到周恩来读完之后,眼眶瞬间红润了起来。
自从周恩寿在1928年脱离党组织之后,从此音信全无。
当时谣言四起,很多别有用心之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他,声称周恩寿脱党之后做了叛徒。
有人说他投靠了老蒋、也有人说他投靠了汪精卫,更有甚者竟污蔑周恩寿为了利益、跑到了日本人那里去。
对于这样的流言蜚语,周恩来从来没有相信过。
可是这十多年时间里,自己的亲弟弟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这也让周恩来心生疑惑:弟弟究竟有没有做叛徒?如果没有做叛徒,为什么这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联系过我?
而当周恩来手捧手捧着那张薄薄的书信时,他终于坚信,自己的弟弟从来就没有走上过歪门邪道。
想到这里,周恩来的眼眶瞬间红润了,他颇有些颤抖地说道:“没做叛徒就好、没做叛徒就好。”
那么,周恩寿为什么在1928年的时候要脱离党组织呢?在脱党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呢?周恩寿后来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要想弄清楚这几个问题,要先从周恩寿参加革命开始说起。
11904年,周恩寿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字同宇,比哥哥周恩来小6岁。
虽然说是亲兄弟,但两人却聚少离多。
当时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军阀派系们争相林立,各地经济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波及。
所以在那个时候,周家的生活开始一落千丈。再加上母亲因病去世,让原本就开始败落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生计,父亲只好四处奔波赚钱,同时将家中的三个儿子,周恩来、周恩浦、周恩寿寄养在了他们的叔叔家中。
可是,家中一下子多出三张嘴吃饭,这让收入微薄的叔叔也不堪重负,于是在不久之后,便把年纪最小的周恩寿送到朋友家中暂居。
所以说,周恩寿的童年,其实一直是居无定所的。
也正是这种长期的飘摇生活,磨炼他的心性,让周恩寿从小就体会到了人间疾苦、品味到了世俗百态。
1919年,从日本求学归来的周恩来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且成为天津学生街的领袖。与此同时,周恩寿也不远万里来到天津求学。
在哥哥的影响下,周恩寿开始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书籍、接受西方进步思想,并且也立下豪言壮志,要成为革命洪流中的一员。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周恩寿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加入了由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组织的觉悟社、在其中担任交通员一职。
从那时候开始,周恩寿就开始在京津一带四处游走,联络社团成员,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任务。
转眼来到1925年,在北平宏达学院学习、同时兼顾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的周恩寿接到了哥哥的信,希望他能够陪着邓颖超的母亲、也就是杨振德到广州。
原来自从周恩来从欧洲回国之后,便在广州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而邓颖超也被调到中共广东区担任妇女部长一职。
夫妻二人均在广州,让他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身在北平的老母亲,于是周恩来便写信给弟弟,请他陪伴岳母到广州来。
收到书信之后,周恩寿放下了学业和手头上的工作,当即接杨振德老太太赶往车站,乘上了去往南方的火车。
2到达广州、并且安顿好杨振德老太太之后,周恩来抚着周恩寿的背问道:“同宇,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对于突如其来的一问,周恩寿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思索了一会之后,他才开口道:“我还是再回北平去吧。”
可谁知,周恩来却摇了摇头。
北平的工作虽然重要,但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即将要开始的北伐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虽然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了,但北方政权依旧被大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人把控。
必须要把这些封建残余势力彻底清除掉,中国才能从封建社会中走出去。
所以,周恩来说道:“留下来吧,到黄埔军校学习,这里更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
在哥哥的建议下,周恩寿留在了广州,并且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并在不久之后以共青团员的身份转入共产党。
之前参加革命工作,周恩寿只能在笔杆子上做文章、宣传马列思想。可是进入黄埔军校之后,一切都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
在这所新式军校中,他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武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能在射击考核中枪枪命中靶心。
1926年,北伐战争正式打响,考虑到周恩寿此前一直从事政治宣传工作,所以便任命他为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专门负责士兵们的思想工作。
初到工作岗位,他就和身边的战士们打成一片,丝毫没有丁点的官架子。甚至还和大家一起住在大通铺里过夜,丝毫不在乎脏乱的环境。
可是到了1927年,妄图建立独裁统治的蒋介石赫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人,国内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周恩寿身为共产党员没有退缩,他毅然加入“讨蒋筹委会”,并且在《讨蒋宣言》上签字,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声讨蒋介石的不义之举。
而后,南京国民政府紧急发布通缉令,悬赏重金捉拿周恩寿等带头讨蒋人士。
就是在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周恩寿只能无奈地脱离党组织,隐姓埋名来到了东北。
3因为被迫脱党、并且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周同宇”,周恩寿来到东北之后已经不再从事革命工作,而是转行投身到证券业、做起了职业经理人。
1928年5月,周恩来和邓颖超接到任务,到莫斯科参加会议。而前往莫斯科需要经大连、哈尔滨乘坐邮轮,所以兄弟二人在此地见了最后一面。
分别时,周恩寿痛哭流涕,希望哥哥不要责怪自己的脱党行为。
对于这件事,周恩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很多共产党人士被反动派屠杀迫害,弟弟为了保全自己也无可厚非。
自那之后,兄弟二人便失去了联系。
后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周恩来经常能听到一些流言蜚语,全部将矛头指向了周恩寿,称他脱党之后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
更有甚者甚至造谣污蔑,称日军全面侵华之后,周恩寿为了高官厚禄投靠了日本人,不惜担上卖国贼的骂名。
对于这种谣言,周恩来是不相信的,因为他清楚弟弟的为人,绝对不可能做出出卖民族大义的事情。
可是多年以来的杳无音讯,也让他倍感担忧。
4时隔18年之后,周恩来再次收到弟弟的来信,让他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落地了。
起码他知道,弟弟还活着、而且没有做叛徒。
在回信中,周恩来迫切要求见面长谈,于是两人约定、于1946年3月份在北平见面。
当兄弟二人见面之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随后周恩寿便再次提出要重新参加革命的要求。
对于这个要求,周恩来没有马上同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更好的安排。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而蒋介石又急不可耐地企图发动内战,到那个时候,药品必然十分紧缺。而现在,正好可以用周恩寿的身份为军队购买药品。
于是,周恩来吩咐李克农筹备资金,转交给周恩寿,由他经手大量购置药品。
重新回到革命岗位上的周恩寿干劲十足,走街串巷、逛遍了大大小小的药材铺,为我军囤下了大量创伤药品。
然而,他的异常举动也引起了天津国民党警察局的注意,一个证券经理人买那么多药材干什么?于是出动大量军警将他抓了起来。
在审讯室中,任凭警察局如何威逼恐吓,周恩寿都无动于衷,除了承认自己是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弟弟之外,便没有再透露其他信息。
最终,警察局因为缺乏证据,只能将周恩寿释放。
可以这样说,周恩寿为解放战争拼尽了全力。在全国都急缺药品的情况下,是他一箱一箱地将药品送到了前线阵地医院,保障了伤员有药可医。
正是凭借着这份功绩,新中国成立后、周恩寿被分配到北京钢铁工业局担任科长,并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历任华北钢铁工业局工务处副管理师、重工业部钢铁总局购运总站副站长等职务。
1963年,周恩寿被查出患有胃溃疡,这对于年近60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
当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便亲自劝阻他,身体不好就提前退休养病。最终周恩寿听取了哥哥的建议,主动要求退休。
虽然在文革期间,他因“脱党事件”被四人帮抓住把柄、蒙冤入狱,但好在周总理出面力保、并且经过组织部复查之后,确认周恩寿没有做出叛党叛国的事情,便为他恢复了名誉。
1985年5月13日,周恩寿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回顾他的一生,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周恩寿那样,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的人士共同努力,新中国才能永远屹立不倒。
发布于: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