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5日晚,毛主席突然走到一个年轻的军官面前,上下打量着他胸前挂满的军功章。
看着那张稚嫩且刚毅的脸庞,毛主席赞许一笑:“英才同志,总是听说二野39师的参谋长能打胜仗,到如今我还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呢。”
没想到主席听说过自己的名字!这个年轻的军官十分惊讶。
他就是张英才,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13军39师参谋长。
张英才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回答道:“报告主席,我是山西万荣县人,15岁参加的八路军。”
此时,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还真的是少年英雄啊,15岁参军、二十岁出头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还希望你以后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展开剩余90%9月25日,正是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解放军战士、工人代表、民兵英雄代表共有35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些人当中,立过特等功的有78人、立过一等功三次以上的有36人。
在如此之多的战斗英雄中,为什么毛主席的注意力偏偏落在了张英才的身上呢?这位主席口中的“少年英雄”究竟有多能打呢?
11924年底,张英才出生于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
一声婴儿的啼哭声给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家增添了些许的期望,年迈的老父亲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吹弹可破的小脸蛋,声音颤抖地说道:“我儿子以后就叫张英才了。”
这个老农民之所以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就是希望他以后能成为英雄、人才,不要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在这个山沟沟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而老农做梦都没有想到,儿子日后竟然真的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不仅荣立9次特等功、成了军队里的大官,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张英才刚刚记事的时候,正值工农红军转战陕西、山西一带,在农村兴办免费学堂,教当地的老百姓读书写字、宣传革命思想。
于是,张英才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被家人送进学堂。
当幼小的心灵接触到革命思想的那一刻,张英才渐渐萌发了参军入伍的念头。
这些年以来,贫困的家庭让张英才备受屈辱,每天都要到地主家里放牛喂猪、受尽冷眼。地主家的公子哥们闲来无事,便经常对自己辱骂、殴打,以此作乐。
阶级的差距让张英才敢怒不敢言,当他听说革命就是要消除阶级、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时候,忍受了许久的苦闷与委屈终于有了发泄的地方。
“爹、娘,我要参加八路军。”
上了几天学的张英才苦苦哀求着,但这对老实巴交了一辈子的老两口却死活也不同意。
原因无他,当兵太危险了。
眼下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子弹又不长眼睛,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丢了性命。
可就算父母一味地反对,也无法改变张英才倔强的心思。一天不同意自己参军,那就一天不吃饭!
最终,老父亲只能无可奈何地点头同意。
当初给儿子取名“英才”的时候,就是盼望着他能够出人头地。现在孩子为了伟大的理想出去闯一闯,难不成还要拦着他不成?
与其这样,当初还不如给他取个“张二牛”这样的普通名字。
在父亲的拍板之下,母亲虽然心中还是反对,但也束手无策,只能默默地给儿子收拾行装。
1939年,15岁的张英才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成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第772团的一名战士。
刚进部队一个月,张英才就觉得跟想象中的军旅生活完全不同。
在他的脑海中,当兵就是拿起武器冲在前线,面临枪林弹雨、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可自己这一个月来,除了在各个村子里宣传革命、就是整理材料,连枪都没有摸过。
于是,按捺不住的张英才鼓起勇气找到连长:“我想上战场。”
俯视着这个只有自己肩膀高的小娃娃认真的表情,连长笑着安抚道:“上战场可不是儿戏,你年纪还小、等锻炼得差不多的时候,肯定让你上战场。”
连长的一席话,张英才记在了心里,从那以后每天都在算着日子,希望连长口中“锻炼得差不多的时候”赶快到来。
21940年,张英才终于等来了机会。
为了巩固我军在太岳山一带的军事力量,129师第386旅奉命进驻太岳山、组建太岳军区。
这个时候,国民党顽固派突然发动“晋西事变”,阎锡山、胡宗南等人带领10万兵力朝着革命根据地展开突袭。
看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张英才主动请缨,要求上阵杀敌。
当时,驻守在阵地上的兵员已经严重不足,敌人随时都有可能突破防线,对后方的指挥部构成威胁。
焦头烂额的连长见张英才勇气可嘉,便没有再拒绝,亲手交给他一把步枪之后叮嘱道:“万事小心”。
张英才接过枪、头也不回地跳进战壕,瞄准、拉栓、射击一气呵成,第一枪就打倒了冲在最前面的敌人。
之后,张英才越打越顺手,几乎弹无虚发。
经过一下午的殊死搏斗,阵地总算是保住了。可透过昏暗的月光依稀可以看到,敌人的增援部队仍如潮水一般涌来,他们在山脚下不断聚集,看样子是打算第二天天亮发起总攻。
可是张英才用手一摸身旁的子弹箱,竟然空空如也,其他战友的弹药也基本所剩无几。
固守在这里,根本顶不住敌人的猛烈进攻,想要保存实力,就必须进行战略转移、和敌人打游击战。
于是,旅部下达命令,大部队立刻朝着后方撤离,留一个连的兵力坚守阵地阻击。
张英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阵地上。
第二天拂晓十分,敌人再次蠢蠢欲动地摸上山来。
而张英才并没有急着开枪,而是等他们靠近一些再开火。毕竟子弹已经不多了,用完之后只能打白刃战。
一枪、两枪、三枪。
每一声枪响过后,都有一个敌人应声倒地。
可敌人毕竟人数占有优势,张英才等人根本难以招架,等到最后一颗子弹耗尽之后,他和战友们默契地抄起大刀,和冲上阵地的敌人缠打在一起。
在那一个小时的近身白刃战中,负责阻击的一个连的士兵全部阵亡,只有张英才跳下悬崖、挂在一颗树枝上才捡回一条性命。
31945年8月,上党战役爆发,阎锡山带重兵围攻解放区。
强敌来犯,我军自然不能退缩,中央军委当即电告晋冀鲁豫军区,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敌人。
已经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营长的张英才跟随大部队围攻长治县的敌人,可城内敌人数目众多、一时半会儿无法打开缺口。而且长治县城的北面20公里处,还有晋绥军一个营的兵力,倘若他们赶来支援,我军恐怕会陷入内外交困的尴尬局面。
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晋冀鲁豫军区给张英才下达命令,要求他带领一个连的兵力攻取县城北门。
面对如此棘手的任务,张英才冷静地分析局势,决定趁着夜色发动突袭,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城中的房屋。
当天夜里,张英才将手下的100多人分成两组。自己带一组悄悄摸向城门、另一组则由副连长带领悄悄埋伏在右侧城墙根伺机而动。
很快,张英才的部下就悄无声息地解决掉了城门口的守卫,50余人鱼贯而入,占领了街道两侧的房屋作为掩体。
当一名战士拆门板时,一不小心弄出了声响,引起了城墙上守卫的警觉。
“什么人?报上口令!”
面对敌人的质问,张英才不慌不忙,举起枪就把他干掉。
紧接着,敌人密集的子弹也呼啸而来。原本埋伏在城外的50多名战士听见枪声,也迅速投入到了战斗。
本就不宽敞的街道上,子弹贴着头皮呼啸而过,张英才带领战士们寻找掩体回击,经过短暂的交锋,城墙上的敌人全部消灭。
“其他地方的敌人听到动静肯定会来支援,赶紧到城墙上占领制高点。”
在张英才的安排下,所有人登上城墙做好战斗准备。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的功夫,其他三个方向的守军闻讯赶来,对着北门城墙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可每一次的进攻,都被张英才成功化解,毕竟他们站在城墙上退无可退,只能和敌人拼死一搏。
整整一夜的时间,敌人发动了22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第二天早上,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开始对长治县发动总攻。
因为张英才已经消耗了敌人大量的兵力,所以这次总攻十分顺利,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占领了城内的各条街道,长治县宣布解放。
4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张英才参加了上党、吕梁、陇海、平汉、豫东、淮海、渡江等多场战役,荣获3次“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立过9次特等功,在军队中名声大噪。
新中国建立后,鉴于他的战争时期的表现,先后被提拔为陆军第13军112团团长、39师参谋长、陆军师炮兵主任,并且在1953年得到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的机会。
1958年从军校毕业之后,在陆军第13军历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重庆市委书记等职务,
直到2017年7月,已经97岁的老英雄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去世,为自己辉煌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发布于:河南省